如果不論張徹那些男男相互死命的武俠功夫片的話,我看的第一部同志電影應該是讓威廉赫特成為第一個以同志角色登上奧斯卡影帝的【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1985),那時候我讀高一。當時同志電影少之又少,難得像【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1987)挾文學與得獎之名得以上院線,多年後我才發現在戲院看的版本竟然整整少了十分鐘,而且是關鍵的十分鐘,原來只因為兩名男主角這場戲沒把衣服穿好!
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在1982年暴斃於自家浴缸(死因是服藥過量)前完成的【霧港水手】堪稱各種同性戀原型的大成,透過男主角遊走在哥哥、哥哥的女人、女人的丈夫、丈夫的警察好友、警察逮捕的殺人犯、以及覬覦他的長官間,直把同志情慾的各種可能,肆無忌憚全搬上銀幕。法斯賓達彷彿預知是遺作,不僅灌注了豐富的內容;其曖昧難解,也教後人要花更多時間解讀。相較於同年好萊塢為了【造愛】(Making Love,1982)這部描述有婦之夫發現自己是同志的電影鬧得滿城風雨,【霧港水手】簡直超前一個世紀。法斯賓達的影響力一直未減,譬如歐洲習慣把蔡明亮形容為「台灣的法斯賓達」,法國導演歐容(François Ozon)甚至在法斯賓達去世多年後,把他19歲就寫好的劇本【乾柴烈火】(Water Drops On Burning Rocks,2000)給搬上銀幕。
葛斯范桑(Gus Van Sant)也許是美國最好的同志導演,可惜大部分人只知道他進入主流所完成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1990年代初,在完成一鳴驚人的嗑藥電影【追陽光的少年】(Drugstore Cowboy,1989)後,他找了瑞凡菲尼克斯和基努李維飾演一對男妓,鏡頭在街頭、公寓、快餐店捕捉這類男孩的臉譜,然而在寫實之餘,又不乏神采燦爛的超現實幻想,道出他們的夢和希望。它完全擺脫美國八0年代電影對同志題材的欲語還羞,不介意碰觸現實的殘酷醜陋,背後卻有哀襟大度。當然,英年早逝的瑞凡菲尼克斯是本片另一個教人懷念的主因。
6. 毒藥(Poison,1991)美國
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一鳴驚人的【毒藥】分別以諧仿好萊塢家庭通俗劇、科幻恐怖片、以及紀涅(Jean Genet)小說的風格,形成一部直接或間接指涉同志的三段式電影,贏得了「日舞影展」的最佳影片,不僅讓這個影展成為九0年代美國同志電影最重要的集散地,也教英國「視與聽」(Sight & Sound)雜誌特別製作一期「新同志(酷兒)電影」(New Queer Cinema)專題,來探討新一代同志電影不再低姿態請求異性戀主流認可或強調彼此並無不同的哀兵策略,而是以更積極的戰鬥姿態,擁抱、強調自己的特殊與尊嚴。陶德海恩斯日後以好萊塢明星為班底所拍的【絲絨金礦】(Velvet Goldmine,1998)、【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2002)也都不畏觸及同志情節。